5月30日,端午节即将到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渡口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承端午民俗·手作香粽娃娃”学习活动。活动现场,来自渡口村“家常馆”的11位白发老人积极参与,一同感受传统手作的乐趣,共同迎接这个传统佳节。
当日,在渡口村二楼活动室内,精神矍铄的老人们一起开心地聊天、包粽子、绘家乡,一起提前度过了一个开心、别样的端午佳节。现场笑语盈盈,粽香飘飘,仿佛置身于一片快乐的海洋。
制作传统的香粽,传承了民俗文化,也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这次活动,吴中区苏心援社会工作事务所邀请了民俗玩具手作艺术家姚明和大家一起回味端午民俗。姚明老师这次带来的手作玩具,是由她原创的“香粽娃娃”冰箱贴。“香粽娃娃”是一款既有民俗韵味,又可就地取材的环保手作玩具。
姚明老师先是在废弃的乒乓球上涂上米白或粽色的颜料,相对应“白水粽”或“大肉粽”,然后在“粽子”上描绘笑咪咪的娃娃造型,并在娃娃的头部粘贴一堆米粒,作为“香粽娃娃”的头发。接着将两个核桃壳涂上绿色颜料成为“粽叶”,待“粽叶”干透后,裹紧“香粽娃娃”,并用花线扎紧,打上蝴蝶结。为了让粽、叶、线合缝紧密,姚明老师还在连接处涂上了焊接剂。最后,用焊接剂将一块小磁铁粘贴在“香粽娃娃”的背面。“香粽娃娃”冰箱贴就做好了。
参加活动的老人对制作“冰箱娃娃”既感到好奇又感到畏难。芮阿姨说:“我从没拿过画笔,不会画娃娃。”于是一旁的阿姨主动帮她把娃娃画好了。接着要扎花线了,芮阿姨可是一位扎粽子的好手,只见她扎的“粽子”又结实又好看。芮阿姨不仅把自己“粽子”扎好了,还顺便“回报”了一旁的那位阿姨。
手作香粽的活动现场,笑声连连,热闹非凡。只见“家常馆”乡贤沈老伯用两只粗壮的大手,不停地在“粽子”上绕线,结果把“香粽娃娃”的脸也给扎没了。一旁的李老伯取笑他,却也把蝴蝶结扎在了“香粽娃娃”的头顶上,直接让娃娃成了“伤病员”。老人们一边做玩具,一边互相打趣,都说今年的端午活动蛮有新意,大家一起做玩具就像又回到了快乐的儿童时代。
接着,老人们还一起参加了“最美渡口——我心中的家园”绘画活动。老人们画了明媚的阳光、嫩绿的小草、啁啾的小鸟、上学的孩子和孜孜不倦学习的老人。虽然大家都不擅绘画,但他们却通过略带稚嫩的笔触,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以及对渡口村社会治理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据悉,“家常馆”是渡口村“链接民意、处理纠纷”的一个服务载体,也是渡口村社会治理工作的一个亮点。吴中区苏心援社会工作事务所自从承接“道德家常·和谐渡口”项目以来,通过开始丰富多彩的法律讲堂、心理辅导、科普教育、文化娱乐等活动,增强了“家常馆”乡贤们的法律意识,提升了乡贤们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缓解了乡贤们的心理压力,也丰富了乡贤们的文化生活。(姚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