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太原地方网  今天是 2024年09月22日 星期天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从“靠经验”到“看数据”:37个智慧农情监测站背后的农事之变

新华社南昌6月6日电(记者 熊家林)仲夏农忙时节,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大田农社的早稻田里,一片绿意盎然中,37个智慧农情监测站像稻草人一样立在田间。

“多亏了这些好帮手,我们坐在办公室就能了解农田状况。”大田农社种植基地负责人李科明介绍,农情监测站集纳了风速仪、光照强度测定仪、高清摄像头等一系列传感器,数据传输到后台后,定时把田块的温度、湿度、墒情、光照等信息与标准值比对,为田间管理、农事工作提供参考。

今年开春,李科明通过农情监测站反馈数据发现,土壤温度回升速度较往年更快,于是他提前了10天进行育秧、插播。李科明说,通过数据观测比对“抢”出来的这10天,不仅为后期“双抢”预留了更长的窗口期,也意味着下半年能选择种植生长周期更长、产量品质更好的晚稻品种,相当于增加了种粮收益。

江西省南昌县大田农社种植基地负责人李科明正在介绍田里的智慧农情监测站。新华社记者 熊家林 摄

“以前种田‘靠经验’,如今种田‘看数据’。走智慧农业的路子精细管理,才能有更好收益。”李科明点开手机上的“大田物联”应用程序说。根据农田地势,农社流转的1万多亩农田被分成4000多个小块管理。他随手点开编号为“0229”的田块,只见土壤含水量、温度、酸碱度等信息一应俱全,还能看到每次翻耕、施肥等田间管理的记录。

李科明说,每个田块有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后,农民能结合田块实际情况和数据分析研判,因地制宜进行精准作业,不仅能减少农资用量,降低种植成本,也能保障水稻高品质。目前大田农社单季干稻谷亩产能达到1100多斤。

数字化信息的普及应用,让农业生产更加科学高效的同时,也吸引来一批年轻的“新农人”加入。

“90后”范鹏是大田农社的一名农机手,他的父母也以务农为生。范鹏说,各种现代化农机设备减轻了农民种田的劳作负担。春耕时,他操控着无人插秧机穿梭田野;田管时,植保无人机精准打药施肥;丰收时,无人收割机在烈日下忙碌,“种田不再是‘土’行业,而是技术活。”

据统计,目前大田农社有115台(套)“智慧农机”搭载了北斗导航系统等物联网设备。得益于此,大田农社流转的万余亩农田只聘请了26个职业农民,平均每人管理面积超过500亩,依然能做到精细精准、高质高产。

赣鄱大地上,这片万亩农田里的37个智慧农情监测站,见证着智慧农业背景下悄然发生的农事之变。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太原地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